如何判断是不是“好“位置?从酒店选址的道、法、术、器说起

发布时间:2022-09-08 07:35:52 浏览次数:401
众所周知,酒店选址特别重要。位置选对了,酒店就成功了一半,
但什么样的位置才能称之为“好”位置呢?
闹市中心算好位置吗?
人流如潮算好位置吗?
金角银边算好位置吗?
紧挨着大学/医院/展会算好位置吗?
……
如果说拥有这些资源就算好位置……
那又如何解释那些明明坐拥各种地利因素,可入住率却异常惨淡的酒店?
如何解释那些大家都不看好的位置,生意却出奇好的酒店?
 我们试着从道、法、术、器的角度聊聊“酒店选址”的那些底层逻辑,帮助投资人正确选址。
(本文主要探讨中低端租赁酒店选址)





用“工具”来选址



先从最末枝的“器”说起。
上周我去找一位做开发的朋友。去的时候,他正在听集团的线上培训,屏幕上投影着酒店选址的Excel表格。
大约长这个样子。

 
这个表格很实用,一一列举出选址时应考虑的要素。
有了它,哪怕是新入行的开发,到现场后只要会做填空题——把周边有什么资源填进表里,有相关资源则加一分,没则减一分,最后算一下总分,大于4分,适合做酒店;低于3分,则建议放弃……差不多就会选址了。
 这个选址的Excel表就是“器”。
“器”者,“工具”也。
 举个例子方便你理解:你想去罗马,选择骑车去,你骑得这辆摩拜单车就是“工具”,也就是“器”。
 子曾经曰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趁手的好工具,能大大提升选址的准确性。
 但“器”的局限也很明显:
能否发挥效果,取决于用器的“技术水平”。
一个武功很菜的人,给他一把倚天剑,他也成不了高手。
像这种选址表格,如果理解不了其背后的“道”和“法”,在现场运用时,遇到一点情况就盲然不知如何变通,而现实情况怎可能如模型示意的那般扁平化,机械地去填空,最后表单就搞成了忽悠投资人形式主义
PS:器,离开了道法术统筹就成了摆设。




用“诀窍”来选址



接下来聊“术”的层面。
“术”的意思大约就是那些具体的秘术、诀窍。
 常用的选址方法都是在综合考虑城市类型、商圈位置、交通便利、市政规划等“地利”要素的基础上,来判断该位置是否适合做酒店。
 基于此,酒店人沉淀出很多经验之谈,诸如“金角银边草肚皮”、“扎堆酒店更好开”、“一流商圈三流位置”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诀窍,都属于"术"。
“术”这个层面的信息,很有民间智慧,质朴而实用——它就像找对象时,你奶奶给你唠叨的那些标准:“人品要好”、“要顾家”、“要孝敬长辈”、“要有正经工作”…这一条一条的都对,就是太碎片化了,容易漏项……
 没有任何技能是“一招鲜”的。
 比如,“金角银边”算是大家公认的好位置,但锦囊妙计不能只看这碎片式的一点,得纳入到选址的大系统综合来对比——结合着门前是否有足够敞亮的门脸,周边是否有充足的停车位,进入的车道是否通畅、周边的建筑是否碾压自己、附近是否有餐饮娱乐项目……综合选址才靠谱。
也没有任何技能是“一劳永逸”的。
这时代变化太快了,原来行得通的法子,现在很可能已经过时了。比如以前不临街的位置属于次等选址,但现在的顾客大多是从OTA上订房,跟着导航找过来,是否临街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既然如此,想让这些具体的“妙招”与时俱进,更好的帮助选址,我们有必要了解“法”的层面。




用“法则”来选址



 
吕不韦说:纲举而目张。
什么意思呢?
鱼网上有总绳子,把这个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
 好的酒店位置,背后是有共性的、底层逻辑的——就像大网上的总绳,只要我们能提炼出这个“总绳”,抓住它就能融会贯通地选址,而不需要再死记硬背那些诀窍、要点。
对城市型酒店来说,一个好位置至少符合这三条“铁律”:

1

人要多



 为什么《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去研究城市/区域人口规模、城市化率?
因为常住人口数量是酒店入住率的基石。
人多了,需求才多。
 
哪些区域人口比较密集呢?
醇熟城区,繁华闹市——像城市的商务区、开发区、商业中心、中高档居民住宅区、大型游乐中心、高校校园等,人口基数都比较大。
其中,尤以这几类最佳:
周边有知名高校,或在校生超二十万的教育区;
邻近有地标建筑、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等;
方圆3km内有大量企业、工厂、企事业单位等……


2

人流量要多



 流量,流量,流动人口数量。
比如,邻近火车站、汽车站、高铁、码头、公路高速客运中心区域、高速公路城市入口处、汽车终点站、大型停车场附近区域等交通枢纽中心,这里人流量都比较大。
再如大型展馆附近,每个周末都排满了各种展会,人群也会如潮汐一样涌进周边的酒店。
存量和流量常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周边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写字楼,所以过来办事出差、走亲访友的人也会比较多,从而为酒店带来源源不断的住宿人群。


3

人要容易抵达



 周边川流不息的人流如潮水一般漫过此地后,要从潜在顾客的视角考量:
能否方便地找到酒店所处之地?(可视线)
是否方便地流入进酒店?(可达性)
能否方便地“存流”起来?(可驻性)
 如果一处位置虽然地处闹市中心,每天吞吐海量人群,可因为位置憋屈、入口难找,甚至门口是单行线,看着举步可达,却要开车掉头很远才能绕行回来,或者进来后却找不到能停车的地方……
那流进来的人群,很可能又悉数流走,人来人去,只是来往了个“寂寞”,这里就不是个好位置。
交通四通八达、地处主干道临街、门前车道宽敞、出入口通畅无阻的位置显然更香。
抓住了这个总绳,我们就可以据此形成一套选址框架:
三圈自检法,审视一个位置,算不算得上是个好位置。
 
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案例

此处位于老城CBD中心,对面两家三甲医院,抬腿即达;

斜对面为5A级旅游景区趵突泉, 乾隆御笔手书“天下第一泉”,步行5分钟可达;

四周都是写字楼,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写字楼,步行3分钟可达;

周边高端住宅林立、商场密集……

堪称一个兼具顶级旅游资源、医院资源、商务资源、商业资源、中高档居民住宅区资源的绝佳位置。


套用三环,自检一下这个选址如何:

人多吗?

多!济南府古城区、醇熟老城CBD区、商务区政务区……人口密度极大。

 人流量多吗?

多!与各种需求(度假需求、就诊需求、商务需求等)临近都很近,周边路网发达,与火车站、汽车站都相距不远。

 人容易抵达吗?

眼前有点不方便。因为医院正在扩建,扩建时封堵了对面的大门,人员出行需绕至另一条路的大门,不过扩建工期约1年半,界时问题可以圆满解决。
《墨经》说:“法”是可以复制的准则,在“法”的层面,我们能更系统更科学地进行选址判断。

但问题又来了:

选择同一处酒店风水宝地的酒店很多,却不是每一家生意都那么好,这又是为何?


这就需要从“道”的层面来讲。



看“本质”来选址



 
道是什么?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规律
 
酒店选址的本质是什么?
是选择需求
是选择满足哪一类细分人群的什么需求

听着有些抽象,我回继续回到上面的案例。
这个黄金位置上矗立了近10家酒店。这些酒店们根植在同一块风水宝地,各家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4年早早回本,有的6年堪堪保本,有的压根撑不到回本跳楼价价转让……经过8年的激烈竞争,最后有3家店胜出成为区域王者。
远看这三家店,他们是扎根在同一个花盆里的植物,细察你会发现:
他们在这个花盆里,又各自割据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酒店A:

它如同花盆里那株最高的木本栀子花树,雪瓣沁香,牢牢吸引了人群中那一小撮“不差钱”的休闲客群。它的主力客群是来这里旅游度假的客群。

酒店B:


它如同地面上的苔藓,最接地气。苔花如米小,但能很好地为那些价格敏感型的客人奉上一方小却干净的休憩空间。它的主力客群是来这里就诊的病人家属。

酒店C:

它如同花盆里半高不矮的草本花丛,俘获了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刚需改善型客户。它的主力客群是商务客群、来此待产的孕产妇客群。 
对比三个赢家和那些惨淡经营的酒店,你会发现:
那些越是想要一网打尽什么鱼呀虾呀都想捞到自己篮子里的酒店,越是什么都捞不到,竹篮打水一场空。
笑到最后的赢家都是懂得放弃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从该区域多样化的客群中,选择了某一类细分人群作为自己的主要“猎物”,并围绕着这一小撮细分人群的需求,进化出最拿手的杀手锏,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网”里。
比如A酒店,他选择了最有消费能力的中高端休闲客群,他进化出的杀手锏就是把房型做得足够阔朗舒适,将早餐做的足够精致丰富,围绕着客群开发各种附加值 
而C酒店,他选择了对价格敏感的刚需客群,进化出的杀手锏是更高的性价比、导医服务方面独有的附加值。
从此可见:
高明的选址,选得并非物理空间的“位置”,而是用户心智中的“位置”

写在最后


一个好的位置,从来都不是薄薄的一层白纸。
它是立体的,是可以分为很多层的。每一层有每一层的温度、光照,每一寸有每一寸的水生生物。
聪明的选址,真正选得是要瞄准哪一层哪一类“猎物”;
而能占得住这个位置的酒店,不是那些能支付高房租的酒店,而是能围绕着自己选择的“猎物”,根据他们的“习性”、“需求”,进化出自己的独门武功,牢牢地拿住目标客群,巩固自己的生态位,捍卫自己的地盘的酒店。
说到底,真正的选址,不是划地为疆,而是人以群分。
分享至
温馨提示 ×
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
购物车共 0 件商品
去购物车结算
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链接 ×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