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巴中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人涂抹破坏,引发关注。
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绿绿,一些造像的莲座、衣服、头饰、手中器物分别涂上了不同色彩。
记者致电巴中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事情是前两天发生的,当时通过监控发现就去制止了,“因为在荒山野岭,赶到时他们已经涂完了。”
相关考古调查报告显示,该处造像系2021年新发现。2022年2月,巴中市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和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对该处摩崖造像进行调查工作,随后形成的报告认为:
“摩崖造像罕见地始凿于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续凿,开凿年代早,形成过程复杂,其整体将地表天然石包开凿为造像碑的特色做法,在四川地区属于孤例。这些材料在完善四川石窟发展序列,揭示四川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11月15日,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情况通报。
通报称,经初步调查,2023年11月6日,四川省阆中市居民李某华委托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民王某国(李某华之母)请高塔镇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对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还愿”。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较弱,全国各地类似的文物损坏现象并不少见。不久前,山西长城被挖上了热搜:两名工人为了“抄近路”,用挖掘机把一段明长城挖了个大缺口。更早之前,2018年8月,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也引起了热议。
对于四川巴中南江县这些造像能否恢复原貌,巴中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涂抹造像的颜料主要是丙烯类,目前已经邀请相关专家论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我们也会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也通过媒体呼吁大家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也有网友感慨:“令人欲哭无泪,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旅游报综合央视网 光明网 上游新闻 南江文旅 文博山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