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4月份全球纺织服装需求上升,但我国纺服出口却下降,1-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929亿美元,同比下降2.9%。4月当月,纺织品服装对全球出口257亿美元,同比增长9.0%。
这些数据引起了小编的注意。这明显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呈弱势,“蛋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分走了。面对东南亚地区成绩优异的纺织大国,国内纺织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营业收入与利润下降比例严重脱钩,用金钱换时间,可见今年的纺织企业日子更难了。
行情不如人意,生产成本还不见降,纺织人的订单利润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不仅仅是纺织人在四处寻找低价,终端客户也在价格上更加较真。
由于现在越来越透明的市场环境,客户货比三家的心态越来越明显,客户在江浙地区四处寻找低价供应商,最终找到了价格更低的面料商。有纺织人表示客户的流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价格问题。
下游纺织环节在织造成本的影响下,都试图通过压缩其他环节来保证自己的利润,最终只会导致市场价格战。
说到成本,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上游的原材料市场。从价格走势图中可以看出,去年第四季度聚酯价格下降明显,但到了2023年,聚酯价格又回到了高位。虽然原材料价格偶尔会下降,但从聚酯工厂的价格调整中可以看出,涨价幅度远远高于降价幅度。通常情况下,价格上涨几百倍,而价格下跌几十倍。作为原材料的下游,涤纶企业的成本压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织造企业,而坯布的价格灵活性远不如原材料。降价可能只需要一秒钟,但涨价可能需要几个月。
其次,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流动率大,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据调查,江浙沿海地区纺织厂工人工资集中在7000-11000元,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在6000-10000元左右。许多企业表示,目前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20%-30%上升到50%-60%。尽管工资上涨,但江浙沿海地区的工人严重流失,大部分农民工已经回到了中西部地区的老家。因此,江浙织布厂招聘熟练工人非常困难。为了留住员工,老板不得不提高工资,改善各种福利,工资成本立即上升。
第三,经过三年的疫情,订单已经大大减少,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需求也开始回升。订单的增加也成为面料采购的筹码。同时,在成本端的影响下,涤纶长丝的价格也在上涨,因此坯布的价格较去年有所上涨。但是,由于买家严重压低价格,导致面料价格下降,导致面料供应商的利润减少。
虽然今年纺织行业的整体销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增长,但一些负面因素尚未消除。特别是在外贸方面,目前外贸订单的恢复并不明显,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东南亚、南亚地区纺织供应链的加速复苏,使得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趋于激烈。1-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929亿美元,同比下降2.9%。4月当月,纺织品服装对全球出口257亿美元,同比增长9.0%,呈恢复态势。
4月,全球纺织品服装需求增加,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下降。显然,中国出口疲软,“蛋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瓜分。面对东南亚优秀的纺织大国,国内纺织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企业的实际利润来看,具有价格优势的往往是一些新开发的高端面料。虽然开发的面料数量很少,但利润非常可观,而传统面料几乎无利可图。因此,利润不在于订单的数量,而在于产品本身的附加值,这就是为什么行业一直提到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