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衣服背后的贸易摩擦和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3-03-14 08:51:01 浏览次数:483
这是两件不同年份(2017年和2023年)的nike卫衣,仔细看领口的标签就能看出,产地不同了。



对消费者来说,哪儿产的衣服,对买的价格和穿着体验来说没有任何差别。但这背后,是一整个产业的迁移和千万从业者的挣扎和沉浮。

众所周知,最早的最早,纺织鞋服才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一定时期内要靠纺织。1986年, 纺织业的出口总额就有将近50亿美元,比当时北京河北加起来的农业总产值还要高。到2001年,纺织鞋服在出口商品里的占比已经高达五分之一。

那我们凭什么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大国?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纺织业被迫向海外转移的大背景。一方面,日本才是当时的世界工厂,纤维和面料的研发生产尤其发达。另一方面,树大招风,以至于抢了美国的利益,毫无悬念地被制裁了一把,把日本纺织业打得不轻。

为了绕开限制,日本开始寻摸在中国找代工,宁波就有一家叫做申洲织造的工厂,发现了日本的婴儿服代工存在缺口。但那个时候,中国自己的技术实力还没建立起来,申洲只好花大价钱引进德国的机器。

日本的面料,还有国外的技术人员,再加上长三角本来的纺织业基础,申洲在国际上慢慢做出了“中高端代工”的名声,才有了20天内帮优衣库生产35万件衣服的极限操作。

当然,当初内地纺织业最核心的优势,还是堪称廉价的劳动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莆田制鞋工人的工资,比台湾地区要低10倍,所以耐克、阿迪的台湾代工厂,纷纷在莆田投资开分厂。但所有人都知道,靠人海战术堆起来的好日子,总有一天要消失。

在此之前,我们还能留住些什么?

从2010年以来,东南亚服装出口金额连年上升,毕竟人口红利和地理位置,越南、柬埔寨都说自己也有。而且它们的开价都比中国更便宜,比他们更便宜的还有缅甸。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的是从劳动力过剩变为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原因当然不是咱们没人了,而是随着行业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成本的劳动力没了,很多人不愿意干了。

招工越来越难、越来越贵,第一批出走东南亚的大厂,几乎都以纺织鞋服为主,比如申洲国际,2004年就在柬埔寨成立生产基地并投入运营;还有制鞋巨头华利集团,也早在2002年就在越南建厂。

当然,去东南亚建厂的必要性远不止于此,中国纺织业要打的第二个怪是贸易摩擦这两年,美国动不动就甩出来一份管制的清单,华为、小米、寒武纪都遇到过。

对比之下,越南、柬埔寨的关税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纺织供应链要再次转移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东南亚。

但是,转移对中国真的不好吗?一个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是,对中国来说这么做利远大于弊。弊是就业岗位会被抢走;利是纺织业反而被逼出产业升级的潜力来。

还是拿开头的nike卫衣举例,我们把制造这件衣服的上下游都拉出来,会发现高附加值的环节,其实是上游的面料和下游的品牌。

品牌溢价高好理解,可惜办厂的很难赚到这块的钱。纺织业想要做高附加值的事,必须往高精尖的面料上走。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再生纤维“莱赛尔”的研发,这是一种经常被用来做四件套和女装的高端面料,技术长期被奥地利兰精公司垄断,总之就是高端、稀有,一般人用不起。

从1999年开始,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就决定要突破这项技术,但连续六年都因为钱不够,没法开展大规模实验而失败。

直到2009年,中纺院找到了当时粘胶行业的龙头企业新乡化纤,有了企业的资金支持,咱们才能以比较便宜的价格,用上各种丝滑四件套。

出口增长的同时,越南和柬埔寨纺织业的进口金额也在大幅增长,而中国正是其最大的面料来源国。如果浙江的化纤厂停工,越南的面料就可能断供,石狮的辅料不做了,整个东南亚的成衣制造都要抖一抖!

我们如今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的衣服,还需要靠制造业说话。


分享至
上一篇: 一家隔离酒店在这个春天重新开业 2023-03-14 08:47:11
下一篇: 加息担忧卷土重来 棉市复苏道路漫长 2023-03-14 08:51:39
温馨提示 ×
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
购物车共 0 件商品
去购物车结算
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链接 ×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