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震荡下行,市场信心逐渐遇冷,期货市场瞬息万变,对棉纺企业的经营与销售也带来不小的影响。
河南的一家中型棉纺企业主要产品是全棉普梳和精梳纱。该企业棉花库存2个月,棉纱库存2个星期左右,去年购买的高价棉花已用完。受近期郑棉期货下跌的影响,销售订单不多。按照往年情况,一般在2月中下旬就有“金三银四”新订单的苗头,虽然当前尚未有所表现,但企业对“金三银四”的订单充满信心。
由于美国对新疆棉禁令的影响依然存在,该公司原来生产的60-70%产品用于出口,现在90%只能内销,主要销往江浙、广东等地。尽管棉纱还能部分出口欧洲、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但是近期巴基斯坦支付能力大幅下降,孟加拉国的纱线库存积压严重,出口情况不容乐观。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前段时间有一笔来自巴基斯坦的棉纱订单,由于买方信用证只能付远期,至今仍未提货。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新疆棉禁令越来越严格。即使中国棉纺企业使用美棉生产再出口,也需要原产地证明等各类证明手续,重重关卡让外销之路更为困难。
据广东、江浙等地棉纱贸易商反馈,虽然2月中旬以来棉纱询价、成交量呈现不同程度走软,市场气氛有所回落,棉纺企业信心出现动摇甚至下滑,但棉纱报价整体维持弱势企稳;少数纱厂和中间商议价空间小幅拉大,“明平暗降”操作增多,整个上下游观望情绪升温。
对于棉纱价格企稳的原因,一方面近几个交易日郑棉CF2305合约背靠14000元/吨反弹,2月22日盘中收复14500元/吨关口,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持续企稳上涨,棉纱在成本的支撑下横盘;另一方面低支纱订单和利润状况尚可,再加上棉纱库存普遍处于中低水平,企业现金流相对充足,因此并不急于降价跑货,回笼资金。再者,近一周多来,船货、港口保税及清关外纱整体报价连续持稳,贸易商挺价意愿偏强,对国产棉纱形成支撑,比价效应显现。
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部分中小纺企棉花采购按下“暂停键”,主要受节后新增订单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难以兑现、棉纱“即期”利润下降及棉纱累库率逐渐回升、对棉纺织服装行业“金三银四”信心回落等的影响。
截至2月17日,纺企的棉花原料库存为31.2天,环比增加3天;纺企的开机率为60.8%,环比增加1.1个百分点;纺企的棉纱库存为9.7天,环比增加0.7天;织厂的棉纱原料库存为13.3天,环比减少0.7天;织厂的开机率为59.3%,环比增加0.1个百分点;织厂的坯布库存为31.6天,环比减少0.3天。春节之后棉纺企业开机率迅速回升,目前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山东的纱厂基本维持满负荷生产,目前订单大多能维持到3月份,后续情况不太明朗。
在2月上旬郑棉下跌过程中,纺企加大了棉花的采购,目前纺企棉花库存已补充至常规水平,继续补库偏谨慎,或维持逢低补库的策略。下游纺企、坯布面料走货基本持稳,总体看下游需求尚可,但坯布库存去化仍然缓慢,短期郑棉或维持区间振荡走势,下方在14000元/吨附近有较强支撑,后期情况仍要观察“金三银四”的需求表现,以及新年度的种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