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3 日,国内棉花市场呈现 “期货涨、现货稳中有跌” 的分化态势,叠加国际棉价显著上涨,引发市场对纺织产业链成本与需求的双重关注。当前纺企面临原料价格波动与终端订单疲软的双重压力,行业观望情绪浓厚。
当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收盘报12990 元 / 吨,较前一日上涨155 元 / 吨,涨幅达1.21%,结束了近期的调整走势。市场分析认为,此次反弹或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改善、国际棉价联动上涨有关。
反观现货市场,国内 3128 棉均价(B 指数)报14151 元 / 吨,较前一日下跌67 元 / 吨。业内人士指出,现货价格走弱主要受当前纺织终端需求疲软拖累,坯布市场库存高企,纺企新接订单量未见明显增长,导致现货采购维持 “刚需补库” 节奏。
洲际交易所(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当日收于69.10 美分 / 磅,涨幅达2.74%,创近一周新高。美国棉花主产区得州干旱天气担忧加剧,叠加美元指数走弱,推动国际棉价走强。
受此影响,国内主港进口棉到港均价(M 指数)上涨至75.62 美分 / 磅,折1% 关税进口成本为13159 元 / 吨,滑准税进口成本达13993 元 / 吨。进口成本的抬升,对依赖外棉的纺企形成成本压力,但短期内国内棉花库存充足,进口棉增量有限,市场传导效应尚需观察。
当前纺织产业链呈现 “上游原料涨、下游产品跌” 的剪刀差格局。棉纱市场方面,期货价格随棉价反弹上涨,但现货价格保持稳定,纺企开机率小幅下调至 85% 左右,部分小型企业因订单不足启动限产模式。
“我们现在不敢大量囤货,只能按需采购原料,同时加快成品去库存。” 浙江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下游坯布市场需求疲软,出口订单同比减少约 20%,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缓解现金流压力。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纺企对后市预期偏悲观。短期需关注国内消费刺激政策落地效果及棉花抛储政策动向,中长期则需跟踪全球主产国天气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结语
棉花市场的期现分化与国际价格波动,凸显了当前纺织产业链的复杂格局。在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行业加速向精细化管理与产业链协同转型,未来市场走势将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节奏与全球供需格局的再平衡。
数据来源:中国棉花信息网、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华融融达期货